据《楚天金报》报道,入夏以来,青海、山东、安徽、河南、河北、西藏等省区领导相继进京,谋求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当地铁路建设的支持。因为,下半年中铁总公司手中约4000亿元铁路建设资金尚未下达。在整体经济形势相对低迷的情况下,这些资金对地方政府而言,无疑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最直接“素材”。 4000亿铁路建设资金,引得数位地方一把手的“争夺”。虽然看似有些夸张,却显示出对这块投资蛋糕对地方经济的重要。目前,我国仍然处于一个投资拉动增长的经济模式,随着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低廉生产与中国日益增加的人工成本,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遇见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几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动整体实体经济的转型,避免国内经济走向因投资减少进入低迷的境地。但转型的“现实”始终无法达到理想般丰满。 说转型,绝不仅仅是“转型”两个字就能轻易实现的。一个已经实现盈利多年的工厂,如果这个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就要求每年在科技研发、人员工资,基础建设等方面增大支出,这写支出在其盈利中都占去了较大的比例。当这个企业好不容易实现利润增长,收入增加。却因为企业转型,导致生产能力、生产工艺、生产场所方面要进行重建或大力改善,这对于一个正在实现盈利、已经走出建设初期困难局面的企业来说,实在没有改革的动力。于是,当这个企业无法跟上整个市场需求和联动机制的调节,就会逐渐被市场淘汰。笔者倒不是危言耸听,但这确实是已经在我国部分的实体经济中可见一斑了。 投资拉动增长一直被很多专家予以否认,尤其是当下国内经济总体出现下滑,缺乏经济活力造成发展前景不明朗。所以现在许多专家强调,要提高居民收入,依靠消费拉动内需,进而盘活实体经济,拉动国家经济强势上升。但笔者却对这些专家的美好愿望不敢苟同。首先,我们的国家经济面临的问题不只是消费促进增长这么简单。多年来,我们的基础建设投资很大,房地产行业看似繁荣,却危机丛生泡沫很大,公路建设的巨额投资支出与手艺回报率不能成正比,所以,国家把主要的投资精力放在了铁路上。众所周知,铁路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快欠发达地区的铁路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这些地区的对外交通条件,缩短与中心城市和全国市场的距离,增强对外部资金和技术进入的吸引力。同时,降低当地产品的运输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更为公平的发展机会。 铁路的基础建设走进了繁荣发展,一个具有公益色彩的企业对国家的经济有效的推动,说明了这样的企业所独具的社会责任感。期待铁路建设成为推动经济的好手,成为地方经济的强心剂,为国家经济的增长迎向新的高潮,带去温暖的春风。(王樊明吴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