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卡梅伦日前宣布,中国可能投资于英国HS2高铁项目,金额达500亿英镑。中国在非洲、拉美和东欧,对当地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巨额资金,顺带销售设备,并赢得建设和工程方面的机会。然而,过往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投资的成功模式要移植到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可能面临巨大困难。 第一,就算资金不是问题,但英国议会的批准、公众的疑虑、如何降低项目成本、以及国家最终如何为项目埋单都是HS2项目面对的挑战。 第二,中国的工程认证可能在英国得不到认可。 第三,中国的高铁技术虽然比价成熟,但在国际上仍缺乏成功的投资案例,品牌效应有限。 第四,尽管英国政府放宽了签证要求,但英国的工会、签证限制和移民政策都是一些潜在障碍。 第五,许多中国投资者有意与现有的英国承包商结成联盟,以便绕过一些阻碍。但英国本土企业希望保留对项目的高度控制,“把中方挡在供应链之外”。就HS2高铁项目而言,英国官员已强调称,中国方面不会直接参与由英国纳税人埋单的铁路建设工程。这意味着,中方只能投标申请HS2的运营权,或投资于沿线的外围项目,如车站周围的开发项目。 安邦咨询认为,中国高铁走向英国面临各种困难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在项目的落实阶段。 首先,这是两个市场体系、法律体系的碰撞。中国参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不像做股权投资,有钱就行,而是要出钱、出劳动力、出技术、出物资,涉及法律、市场制度、文化、劳工制度等多个方面,要顺利参与,就必须克服除了资金之外的各种困难。 其次,中国公司现在的比较优势是成本和资金,但这些优势的发挥,过去都在发展中国家,但在发达国家市场很可能被抑制。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牵头的波兰高速公路项目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训,当时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波兰方面的原料供应商联手封杀中海外,将其阻挡在供应链之外导致造价远比中标价高,因此中海外赔光所有家底被迫停工。高铁走进英国,中国方面应该提前预测到类似的风险,并对此作出充分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