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运力不足问题是不是可由市场化轻易解决值得怀疑。纵使一直呼应民意,不断改革的中国铁路系统仍然逃不过每年一次的“春运”诘难。今年刚刚升级的网上订票系统,遇到的最新问题是,由技术漏洞导致“黄牛”仍然泛滥,且票源垄断之势有增无减。 抢票难的失落埋怨,遇上技术的漏洞出丑,铁路系统自然难逃吐槽。进而“国企必效率低下、包藏腐败”,乃至对订票系统所谓背后内幕的猜测,都成为舆论所指。想想已成历史的铁道部留给大陆人的记忆,这种判断倒也合乎情理。而事实上,技术漏洞离不开铁路系统与权力部门的对接问题,如实名制订票身份与公安系统联网,其背后则是铁路系统改革全面性的问题。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包括票务销售在内的铁路事业由更加市场化的经营主体来承担,要比官办要好。在制度健全条件下,市场化经营比官办更加高效且少腐败的判断也站得住脚。在这个问题上,欧美铁路的实践及中国官办事业的表现确实支持这种判断。 只是,在当下的中国探讨这一问题显得很“不接地气”。因为“铁老大”这个“国中之国”也不过就是刚刚才被改组,与之相应的改革都在渐次推进,却距离多种经营主体乃至充分市场化尚有极远的距离。而且,中国铁路运力不足的局面是不是可由市场化轻易解决。眼下官办铁路替运力不足背了黑锅,但若哪天铁路市场化让这黑锅找不到人来背,那么民众恐怕就只能为更加高昂的票价买单了。 中国铁路之特殊性决定了其不同于其他民生行业,也决定了它与政府之间特殊的关系。所以,因为订票系统的问题而指责官办铁路这一框架问题就显得有些盲目。 回过头来再看这套订票系统。从每到长假或春运之前火车站和各个订票点都会排起长队,为一张票排一两个小时的队正常不过。到今天只需要在网上点击鼠标便可买到票,这确实是一大进步。 改革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眼下中国春运期间的购票问题,也是这一改革进程中的必然,应多一些实事求是,少一些高谈阔论,只要能呼应问题,导向积极,就需要多些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