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客、货运功能的海洋铁路,一期工程西起新长、宁启铁路交会点海安站,东止如东洋口港临港工业区北渔站,途经李堡、栟茶、如东等站点,是洋口港及临港工业带集疏运体系重要配套工程,也是华东铁路网连接江苏中南部沿海港口的一条新铁路,将洋口港的经济腹地范围扩展至长江中上游地区。继连云港之后,洋口港作为连接欧亚大陆又一“桥头堡”,呼之欲出。 “红头文件”坐飞机进京城 2002年,洋口港开发建设启动,完善集疏运体系,如东提出建设铁路的设想,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开展前期工作。 这期间,如东多次与各级铁路部门沟通汇报。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铁道部的认可,但如东人不等不靠,主动与铁道设计院联系,开展铁路规划建设的前期研究。当2007年国家开始了新一轮铁路规划建设,铁道部领导看到相关的前期材料,当场同意建设海洋铁路。 2008年8月下旬,铁道部需要由省政府出具建设海洋铁路的申请。当时,经办的同志从省政府办公厅拿到申请书已是下午4点,路上联系购买机票,答复是没有了。“你到了禄口机场买只行李箱,把文件装在里面运过来。”焦急万分的如东县铁路办主任刘国锋急中生智,遥控指挥:“这个文件必须当晚送到北京,铁道部领导第二天一上班就要。”当夜,刘国锋在首都机场,取到了文件箱。 就这样,包括铁路项目建设的10项前期材料,经过如东人争分夺秒努力获得批准,铁道部把海洋铁路列入全国铁路规划,海洋铁路从地方铁路升格为国家铁路。“人家花几年时间,你们3个月就把所有项目材料提交过来了,等于为海洋铁路进入国家铁路网打开绿色通道。”时任铁道部计划司司长赞叹不已。 拆迁让地顾大局 “电视上看到铁路修到了西藏,我也盼望铁路早一点修到我的家乡。当这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我第一个拆迁让地。”2008年10月,海洋铁路先期开工段位于丰利镇张家园村14组,村民桑圣俊的房屋坐落在铁路的路基上,这位1981年参军入伍的退伍老兵,收到拆迁让地通知,只用一个星期,率先拆除了自家三上三下的楼房和饲料加工坊,成为海洋铁路拆迁让地的第一户。 2009年3月,严寒还没有退去,洋口镇浒路村原村干部杨爱萍带领全家5口搬进了临时搭建的棚子。 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杨爱萍带头拆迁,村里其他20个农户很快跟进。 海洋铁路在如东经济开发区境内全长11.5公里,占地720亩,3个村拆迁让地124户,是海洋铁路拆迁量最大的单位。区党工委、管委会分组包干到户,限期完成取土量9500万立方米。 刘埠村是如东火车站的所在地,全村84户拆迁,搬迁300座坟头,是名副其实的拆迁让地第一村。9名村干部每人一套晴雨服、一双雨靴、一把皮尺、一只手电筒、一份意外伤害保险,没日没夜地工作,最远的一户在上海经商,赶到上海做了一个通宵的工作。刘埠村党支部书记陈昌华告诉记者:“在拆迁让地的日子里,村干部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为了海洋铁路的建成通车受了点委屈,吃了点苦,值得,值得。” 2008年10月到2009年底,海洋铁路沿线404户完成拆迁让地,让出土地面积4269亩,保证了海洋铁路建设如期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