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我在岗位)“火车准点把旅客送回家,我就觉得值” —走进“85后”铁路信号工太行山隧道“洞穴”生活 新华网石家庄1月22日电(记者 马天云)1月21日零时刚过,因列车往来穿梭而轰隆作响了一天的太行山隧道暂时归于沉寂,29岁的铁路信号工刘江站起身,开始准备他的“洞穴”生活—在隧道深处存放信号设备的机房连续盯守两天。 穿起工作服,戴上头灯,检查工具兜、装好食物背囊……一切准备停当,刘江关上北京铁路局石家庄电务段阳泉北客专工区值班室的房门,向太行山隧道走去,不远处,一辆检查铁轨状况的轨道车正缓缓驶来。 “平时要步行10来公里,花两小时到机房,今天有其他部门的同事查铁轨,可以搭个顺风车。”刘江说,值守人必须48小时待在机房,吃喝拉撒都不出去,背囊里的干粮和水要用两天,出来时还要用塑料袋把垃圾运走。 太行山隧道全长27.8公里,位于晋冀两省之间的石(家庄)-太(原)客运专线上,2007年贯通之时,这条隧道作为我国最长的山岭隧道备受社会关注。鲜为人知的是,在隧道深处给列车运行发送信号的“中继站”机房,还有不少像刘江一样的值守人默默守护着客运安全。 “例行设备检修时不用在里边住,有雨雪等恶劣天气时,就必须全天候值守。”刘江说,“大雪天气下,动车组速度快,把雪带到车底,凝成冰,掉下来就容易砸坏铁轨旁的信号机、电缆盒,导致列车不能正常运行。” 从轨道车上下来,穿过隧道壁上一个两三米长的门廊,就来到了机房门前,因为门口竖着一块一尺多高的挡板,记者迈腿进去,感到有些不便。刘江说,设置这个“挡鼠板”,是怕老鼠进来咬线缆。 踏入机房,记者首先感受到的是设备嗡嗡的噪声,因为是隧道,屋里并无窗户,房门一关,显得十分沉闷。刘江麻利地放下背包,拿起电话向工区值班室汇报自己到岗,然后打开电脑,开始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测。 有一项电压数据有波动!一路输入电压、二路输入电压、继电器电源……经过逐项数据比对,排除隐患后,刘江才松了一口气,在设备旁边的单人床上坐了下来,和记者讲起了他的“洞穴”生活。 1985年出生的刘江,在阳泉北工区担任信号工已有5年。他说,在隧道值守,机房的噪音不算啥,列车通过时隧道气压变化对耳朵的影响最难受。另外,用水也不方便,在里边很少洗脸、刷牙。 刘江说,他刚参加工作时,在石家庄-德州的铁路线上工作,接触的最多的是普速列车,来石太客专工作后,接触的大多是动车组,列车速度快了,对工作的要求也更高。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乘坐动车和高铁出行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对于列车安全、准点运行的要求也更强烈,我们的工作就要做得更细致。”刘江说,在机房,没过几个小时就要把所有信号设备查看一遍。 “48小时待在一个没有窗户、设备嗡嗡作响的密闭空间,一天三顿吃方便面,会不会觉得太苦?”凌晨三点,采访结束时,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苦是肯定苦,但做好本职工作也是分内的事。”刘江说,“自己苦点儿,能换来列车正点运行,让旅客准时回家,就觉得特别值。” 作者:马天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