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则新闻格外引人注目:一是1月15日上午,在外务工搭乘火车回家的一孕妇突然肚子疼,在列车乘务员的齐心协力帮助下,孕妇得以安全到站;二是1月16日,由福州开往重庆北的列车在途中先后接到3对正在发烧小孩家长求助,列车长和乘警想要对方下车进行医治,而家长却因春运买票难而坚持留在车上。 无论是“为孕妇爱心接力”,还是“拒绝下车医治”,两个事件的焦点都集中在列车医疗保障服务上。 一趟运行的列车,就是一个相对隔离且流动的“小社会”,而这个“小社会”处于社会保障体系难以顾及的区域,因此,我国列车的保障一直以来都自成体系,在治安和饮食起居等方面,列车的自我保障十分完备。但在医疗保障上,却一直存在着“短板”。 虽然绝大多数的列车都会配备一些诸如晕车药、感冒药、退烧贴之类的应急药品,但根本无法满足旅客的实际需要,列车医务室也没有专职医务人员,遇有旅客突发疾病,列车工作人员只能通过广播寻求旅客当中的医疗工作者帮助。 在列车上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是铁路部门人性化服务的体现,也是服务创新的必须。从技术层面来讲,在列车上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不存在什么难度,铁路部门要考虑的可能是运营成本问题。而这一问题并不难解决,不妨通过有偿服务的形式,制定合理的收费和服务标准,向就诊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以此弥补成本上的亏缺。对因治病提前下车的旅客,铁路部门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特事特办,可通过“改签”等方式,让他们治病后有继续乘车的便利。 舒适和安全的出行离不开基本的医疗保障。作为满载生命、长途跋涉的公共服务列车,以生命为本应是第一追求。春节期间,正是出行高峰,医疗保障的短板应该尽快补齐,让每一位乘客都能安全到达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