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铁道网通讯员李贺丰、奚跃军)李娟和荣沛刚是一对铁路客运部门的普通夫妻,虽然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却是穿着同样的制服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他们结婚14年,只在一起过了2次春节,越到过年他们工作越忙。他们的女儿13岁了,可一直固执地认为姥姥家才是她的家,常自嘲是留守儿童。正常工作时,他们每40天会在渭南火车站碰见一次,却也因为站台的阻隔就像陕北民歌里唱的一样“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这对夫妻间看似不平常的一切,皆因他们是一对“夫妻列车长”。 这令人潸然泪下的一幕,只是春运中一个普通铁路家庭的缩影。为保证实现安全、方便、温馨三个出行的目标,春运期间,几百万铁路人在十几万公里的铁路线上付出了艰辛努力。大年三十,是每个家庭团聚的日子,但无私的铁路职工,为了实现广大旅客的阖家团聚,不得不抛家舍业,不得不过着40天才在车站站台上见上6分钟的“牛郎织女鹊桥会”;为了让在外乡的旅客能够见到自己的孩子,他们不得不舍弃自己一家的团聚,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老人身边,成为“留守儿童”。 家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根深蒂固的思想,“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临近年关,每一个身在异乡的游子常说的一句话。年三十,人们享受着天伦之乐,铁路员工却守在冷清的车站里,巡视在冰冷的铁路上,驾驶着列车奔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能够隔着站台和线路见上一面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奢侈,更不用说一家人在一起合家团圆,包着饺子,陪着妻子,搂着孩子了。 家,是幸福的港湾,是灵魂的住所,是精神的乐园。过年过节谁不向往回家,但是为了让旅客们安全、方便、温馨的走好,许多像李娟和荣沛刚这样的铁路家庭,不得不舍弃自己的小家,冒着凛冽的寒风奉献在春运路上的各个岗位上,在万里驰骋的列车上,在千里铁道的隧道里,在崇山峻岭的每一寸铁道上,都滴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 “回家真好,等回家才知道自己真的重要......”一首《回家真好》让春运路上的铁路员工想到家就热泪盈眶。他们知道对不起望眼欲穿、翘首等待的家人,但为了实现让旅客安全、方便、温馨出行这一目标,为了自己肩上沉重的责任,他们宁愿舍小家,为春运这一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