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的郑州寒风凛冽。19时,郑州机务段调车司机舍有涛和往常一样,早早去上夜班。 调车司机要驾驶着车头在密如蛛网的编组场各个股道之间进行转换,将笨重的车体进行复杂的“排兵布阵”,是列车阵营的“建造师”。 53岁的舍有涛做调车司机已经有32个年头,无论寒冬酷暑,他都要待在仅有5平方米的驾驶室内,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列车编组在一起。春运开始以来,每天从郑州站始发的客车和临客列车共有29对,在12小时工作制的一班里,他要调动500多辆机车,经过的信号、道岔有300多个。 舍有涛到达郑州机务段的派班室,按压指纹识别身份、测酒仪测酒、录入当天的行车揭示、核对IC卡……一系列标准化出勤程序井井有条。 20时10分,舍有涛到达车站,他要接班的DF709号调车机车此时就停留在那里。记者随舍有涛一起登上机车的驾驶室。在与白班司机交接完毕后,他从怀里拿出一个保温壶,往瓶盖里倒了一杯茶水,“到了后半夜容易犯困,喝茶能够提神”。 20时55分,忙碌的调车值乘任务正式开始。他将IC卡插入列车运行监控仪,分别检查整备机车、制动机、柴油机等。 之后,他又一条条核对调车计划。“天气不好,注意瞭望信号”,舍有涛根据调车长的电台指示用抹布反复擦拭着驾驶室瞭望窗的玻璃。 21时45分,调车信号由蓝色变为白色,机车稳稳启动,他的目光顿时专注地转向前方认真瞭望,此时一夜的调车作业正式开始。 22时45分第一批计划完成,18日0时30分第二批计划完成。舍友涛告诉记者:“一个夜班平均有80余钩调车计划,来回确认信号500余架。”1时05分,他将冰凉的面包放在保温杯口上热了热,就着茶水当夜宵。 雪花飘得越来越密,为了更好地确认信号显示,他将窗户打开,把头伸到外面,寒风夹着雪花扑面而来,不一会儿头发就被打湿,而他一直紧盯着前方信号的显示。 清晨6时15分,调机作业全部结束。交完班,舍有涛快步走在回家的路上,“得赶紧回家吃饭休息,12小时后还有一班呢”。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