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红艳 通讯员 唐哲 赵永强 “我们的工作,就像排雷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说话的是一位已过天命之年的老者,黝黑的脸上被岁月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车辆段动检车间,记者见到了赵永立,凭借着过硬的技能和保持着处理故障零失误的记录,这位“大拿”有了一个响当当的绰号—“铁钻头”。 “铁道线路况不明、天气状况也不定,万吨列车运行在无人监控的状态下,我们要通过地对车安全监测系统监控保证万吨列车的绝对安全。”赵永立语气坚定。 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车辆段动检车间所管辖的地对车安全监测系统,俗称“5T”设备,对集宁至二连,集宁至呼和浩特,集宁至大同,集宁至张家口等近千余公里铁道线上的万吨列车进行着实时监测。 每天,赵永立和他的团队要对“5T”设备监测到的数据和波形图进行分析,这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关注180余台设备传输的万余辆车辆信息,1列万吨车驶过,平均每人每秒钟需要观察3个波形图,1分钟需要观看180个波形图,1小时下来需要精准研判1万多个波形图。风里来、雨里去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目前地对车安全监测系统仍在不停地更新换代,对于铁路来说,安全就是硬道理,安全就是一切。”赵永立不知疲倦地利用业余时间埋头于各种案例和新设备使用说明的研究上。 “我是完不了事儿不安心的人,一有任务会想办法尽快完成。”每次设备出现故障,赵永立都冲在最前面。 为了保证设备的高性能运行,为了使设备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最优状态运行,他们放弃了与家人一次次团聚的机会。 2014年正月初八,当年味依旧很浓,各家欢聚之时,他们却在雪夜里开始了一场抢修战—130公里以外的乌兰花探测站“5T”设备不能正常运行。 雪天路滑,汽车只能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滑行,雪片不断“拍打”着车窗,原本只有1小时的车程,用了近2个多小时。 在接近乌兰花时,积雪封死了前行的道路,他们没有迟疑,扛起20公斤重的工具包跳下车、奔向探测站,在零下25摄氏度的低温里,经过8个小时的鏖战,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转,数据正常传输。 “老赵能激起我们的工作热情。”赵永立的团队在他的带领下,经常一起在模拟实验基地研究设备性能和故障处理方法…… “我喜欢做事高效、执行力强的人。”现在,赵永立逐步完善了班组的规章制度、绩效考核方案。在他的带领下,班组保持着设备零缺陷的记录。 “我希望通过技术创新、系统优化不断提高设备性能,保证列车的畅通。”赵永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