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州火车站酝酿在2016年进行改造的新闻引发了大家的热议,纷纷撰文回忆它的过去。日前,记者有幸采访到全程亲历广州火车站建设的前广州铁路局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李伯阳老人,他告诉了我们更多的广州火车站的往事。 新站场的土用来建珠江大桥 广州火车站于1910年始建,原名大沙头站,是由英国人建造的两层楼英式建筑。1947年,改名为广州东站。解放后,更名为广州站。1948年,火车站仅有到发线1条股,存车线6股。1949年10月后,客流量增长较快,原股道无法适应。李伯阳说:“原来火车站在大沙头的时候,火车开出要经过市区好多地方,如东华东、东山口、梅花村等地方,沿途共14个道口。每当火车经过这些道口的时候,都要对市民出行造成困扰。1964年,省委书记陶铸从省委出来到东华东,就被经过的火车挡道了。短短几分钟,大车小车行人都堵住了,水泄不通。当时,陶铸认为,火车站确实要搬家。” 1957年,广州铁路局就上报过一次《广州枢纽设计任务书》提及新站场,即“火车站搬家”。1958年5月,在全国大跃进形势下,广州铁路局再次上报,总算得到批复。10月,广州火车站新站场就在流花桥站一带动工,主要是挖土方。“当时,珠江大桥也在建,便由铁路局组织专列火车把流花桥站一带的土运到珠江大桥建设现场,供其作路基。那时,我们这些铁路局的机关干部都要轮流去挖土和挑土”,李伯阳说。 之后,新站场于1960年3月1日正式动工。经过3年经济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等阶段,新站场总算在1974年4月10日落成并投入使用。 站名本来就是简体字 1973年夏,为了及早做好开站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广州铁路局革命委员会的几位主要领导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会上确定找书法家为广州新站场题写站名。任务下达到了局革委会办公室秘书组。秘书组首先找到了广东的几位书法家,没过多久便各自送来了“广州站”的字幅。一天,革委会的几位领导一同评选,看来看去总是觉得不合需求。这时,仝树基提出建议:请郭沫若题写站名。当时,大家议论了一下,主要是担心郭老作为国家领导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会不会答应题写站名。最后,局革命委员会主任刘占荣叮嘱仝树基办妥此事。 会后,仝树基以广州铁路局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广州铁路局革命委员会的名义起草了一封信。在信中介绍了新站场的情况并恳请郭老在百忙中为新站场题写站名。不到半个月,局革委会办公室就收到了郭老的回信,信封里装了郭老题写的站名“广州站站”四个字(其中第一个“站”字,他用铅笔在字上头打了个“×”)。书写的站名用的是简体字,经呈报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后,“广州站”站名所用三个字就正式定下来了。 李伯阳拿出当年应邀参加新车站开站典礼的请帖给记者看,说:“你看这请帖,上面印的"广州站"三个字是简体字。之前很多版本说"广州站"三个字是繁体字,其实是错的。只是后来有一段时间,因为广州站搞装修,把简体字换成了繁体字,但之后还是换回来了。” 标语来自《告台湾同胞书》 广州站刚建成的时候,与其他大客运站并无区别。可12年之后—1986年国庆节,车站主楼两侧的翼楼顶上出现了一条醒目的霓虹灯标语:“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这在国内客运站中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个标语是怎么来的呢? 李伯阳说:“那时候,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同时,海峡两岸以及海外的中国人都期盼两岸改善关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元旦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广州站"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的标语正是出于此文。” 1984年,蒋经国同意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随着对台政策方针的推动,不少台胞开始绕道回大陆探亲。于是,广州站就成了他们回大陆的主要通道。 (口述人李伯阳 记者钟昊玲 通讯员刘建基) 作者:口述人李伯阳 钟昊玲 刘建基来源老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