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铁路又摊上事了,起因是实名制购票的一条规定,让民众给挑了刺。 6月初有媒体报道称,消费者抱怨实名购买的火车票丢失后,凭身份证不能直接退票和改签,只能再买一张新票坐完全程,经铁路核实确实没人弄虚作假后才能退票,还需要客运记录、购票手续等一大堆材料相佐。 消费者看着当然头晕,大呼霸王条款,质问铁路为何不能向航空看齐,提供实名制下的全方位贴心服务,哪怕是遇到稍微有点粗心的旅客呢?铁路部门则百口莫辩,称这是出于公共安全和管理规范考虑,不能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坏了“规矩”,否则春运占票一族导演的乱象会再次重演,大家同样也会骂声一片。 那么,到底该相信谁?毫无疑问,从我们都可能成为铁路潜在旅客的角度来看,便利性的确是第一考虑,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一时疏忽导致财力俱疲、辛苦奔波。给铁路“挑刺”也是希望对方能改进服务,避免以往给外界留下的冰冷、高高在上的感觉。铁路本身要做到全方位服务,其实也并非难事,在每个车站装上类似地铁的智能检票系统,解放手检人员的同时给他们加点工资,让他们更耐心地去联网查证车票,用真诚去解决粗心旅客的后顾之忧,也能换回不少笑脸。可是,公司化治理就难免涉在商言商,一番动作下来,这可得花不少钱吧? 铁路的负债有目共睹,用于建设本身已是捉襟见肘,不然也不会有铁路发展基金一说。三年前出台实名制,背后是动辄百万千万花销的网上订票系统,尚且因网络堵塞引发众怒。同理,改变一个小小的退票规则,背后也会是一连串的事件,包括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等等,铁路部门会让自己本已难看的报表再雪上加霜吗? 即使花钱,也有花钱的麻烦。一旦铁路因改进服务的需要而大举购置设备、给员工涨工资,民众会怎么想?政府会怎么想?这种花钱的事该不该公开披露,需不需要民众有知情权?铁路改制前作为政府机构,公开那是必须的,但改制为企业后,作为最大的非上市中央企业之一,财务细节需要披露吗?可以披露吗?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说到这,一场对退票规定小小的“挑刺”,似乎有演变成伤筋动骨的管理架构调整的趋势。这是小题大做吗?其实也不是,无论一家企业,一个地方,还是整个国家,持续的进步都源于小小的挑刺。虽然每一个挑刺的解决都可能意味着大量实质性的改变,但这是值得的,尤其是对告别了高速发展的铁路来说,改进意味着机会,商业的机会,赢得口碑的机会,以及未来更大发展的机会。对这一点,铁路不可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