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肇始于2009年的中国铁路投资盛宴,时隔5年之后再次迎来新高潮。 7月3日,李克强总理到沪昆高铁长沙施工现场考察,引起市场关注。济青高铁6月4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成为铁路投融资改革以来最先诞生的以地方投资为主的高铁项目。 今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组织召开各地加快铁路建设座谈会,2014年的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从年初的6300亿元调高至8000亿元以上,新建项目从原先的44个增加至64个。根据国家铁路局今年年初公布的《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情况》,2014年中国将有12条高铁建成运营,投产里程5353公里,堪称历年之最。 无疑,高铁投资和建设已成为“微刺激”政策的重要抓手。从东部到中西部地区,近期各地高铁项目密集开工、热潮迭起。 如此急迫的大规模高铁建设是否理智?过热的高铁投资究竟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催化剂,还是单纯拉动地方GDP增长的驱动器?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认为,在既有高铁运力未充分发挥、高铁债务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中国不宜再继续大规模高铁建设,而应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重点发展城际通勤铁路和货运铁路。 赵坚指出,中国高铁目前已经建设了1万余公里,是世界上建设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目前,已建成的高铁项目运力还未被充分发掘利用,如果继续大规模修建高铁,将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例如刚刚获批的济青高铁,赵坚认为,原有的济青铁路运力已基本能满足当地运输需求,在原有的铁路旁边再重复修建高铁,并无太大意义。 赵坚认为,近期各地政府大兴高铁建设的根本原因,说明发展方式仍没有转变,仍要靠投资驱动地方GDP增长。从国家宏观交通运输布局来看,许多高铁项目上马并不完全合理。 目前,中国的高铁负责已经达到3万亿元左右,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赵坚认为,从长期来看,全国除了京沪高铁将达到盈亏平衡之外,其他高铁线路都可能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如果继续大规模高铁建设,铁路债务势必越筑越高,高铁亏损也会越来越严重。 从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赵坚表示,当务之急是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货运铁路和城际通勤铁路,缓解大城市的交通压力。 由于货运铁路运力不足,中国的煤炭、钢材等物资的物流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相较于铁路成本较高,长期来看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但由于普通货运列车并不能在高铁轨道上运行,所以修建高铁并不能缓解货运铁路资源紧张的问题,所释放的运力十分有限。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未来将形成一批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赵坚认为,较为合理的集约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应该是,在全国划分20个大都市圈,每个都市圈覆盖面积不超过2万平方公里,在圈内修建约2000公里城际轨道交通线路,以此缓解大城市资源紧张的局面,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同时,亦可以释放出4万公里左右的建设缺口。但是,目前由于行政区划体制的限制,各地以省为单位建设铁路,很难实现都市圈铁路建设的整体规划,导致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 “进一步深化铁路改革,打破铁路垄断,才是解决中国铁路问题的根本之道。”赵坚最后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