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11时30分许,吉林市秋高气爽,晌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吉林火车站西安检口,让人觉得很暖和。高高的、黑黑的铁路工人郑向庚身穿制服,正在引导进站旅客通过安检口。 “您的包太多,又重,我来帮您放到物品安检机上。”郑向庚边说边用双手帮助一名旅客把多个行李包放到安检机上通过。“老李,你帮我站会儿岗。”郑向庚说。他推过来一个行李车,帮旅客把行李送到候车大厅。“谢谢啦!”听着背后传来的感谢声,郑向庚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挨过旅客一耳光忍了 郑向庚今年58岁,身高1.88米,1978年到铁路工作至今,从事过铁路调车员、铁路管理安全分析员、铁路工会宣传员、铁路教育室老师等工作,1985年入党。他现在是吉林火车站客运车间一名客运员,主要负责旅客进站安全检查工作。 “我这个岗位可重要了,负责火车站第一道关口,防止危险物品被带入火车站。”他说,现在都讲究服务,他的工作已从监督、检查旅客行李转变成为旅客服务,虽然干的都是同一个活,但心态必须转变。 2010年,吉林火车站重建,郑向庚被分到吉林西火车站从事安检工作。当时的西站是临时火车站,安检和检票同时进行。他说,当时的工作任务很重,排队的旅客多,容不得一点马虎,没票是坚决不允许进站的。 有一天,一位老人没有带票要进站,说是票在儿子手上,被郑向庚拦下来。 “我让老人等儿子送来票后再进,很快老人的儿子来了,小伙子看他爸爸没有进站,不由分说开始骂,还趁我不注意,给了我一耳光。”他说,当时有好多旅客都在看,他心想得忍,这要是打起来,不但影响旅客检票出行,还影响了铁路职工的形象。 他没有追究打人者的责任,让其检票进站,事后也没把此事告知领导。 以前工作时吃饭自己做 郑向庚说,他刚参加工作时是一名铁路调车组制动员,天天工作在铁轨上给货运列车车厢分组。那个时候冬天里,20多名工人挤在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平房里取暖休息,还得自己带米做饭。有时候夜班干累了,就躺在铁凳子上直直腰,都不敢睡着了。 “现在不同了,休息室够大,有些工种休息室还有床,可以分班分时段休息。一日三餐,包括宵夜都可以到食堂吃到可口的饭菜了。”他说,工作环境的提高也大大地增进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3家曾挤50平方米的屋子 郑向庚回忆,1984年他结婚时,父母和哥、嫂,还有他们夫妻共六人挤在一个50平方米三居室平房里生活。冬天供热,还得自己拉煤灰,和泥做成煤块,烧炕取暖。 他的女儿正在读高一。“和我同龄的朋友的孩子都比我孩子大。由于当时家人挤在一个小屋里生活,为不影响老人休息,我和妻子商量等有房子了再要孩子。”他说,1996年,单位终于给他分了一套37平方米的房子。 “分到房子,高兴了好几天。”他说,有个自己的小窝后,才要了孩子。 现在郑向庚一家三口住在80平方米楼房里,“还是现在的生活水平高,那个时候过年过节才能吃上肉,现在想吃什么,随时都可以下餐馆品尝。” 那时火车时速50多公里 说到火车,郑向庚可是看到过蒸汽机车火车、内燃机车火车、电力机车火车,一直到现在的高铁、动车。 “我最先接触到的火车,时速才50多公里,与现在的动车时速200多公里没个比。”他说,火车内部的舒适度,也从木头板变成现在的大沙发和卧铺。 “再过两年我也退休了,等退下来了,我也坐着动车带妻子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大好山河。”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