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消息,从2014年12月1日起,铁路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的预售期将由目前的20天逐步延长至60天,自12月6日起,预售期将维持60天。按此推算,12月7日起铁路部门将开始发售2015年春运首日的火车票。 据铁路专家解释,延长春运火车票预售期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更好地方便旅客购票,以便提早安排出行计划。二是延长预售期可使铁路部门可以及早掌握客流情况,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调配运力、加开列车。乍一看,这两个方面不无道理。然而,做好这两个方面,未必真的需要60天。 首先,预售并不等于出行意愿的民意投票,春运的特殊背景,预售就是“抢票”,提前20天抢不到,提前60天不会有什么本质不同。对于有条件有多种选择的旅客,他们自然有各种预案,铁路没必要过于担忧,事实上也左右不了。而恰恰是对铁路回家必需依赖的群体,仍然需要铁路方面多想办法。其次,掌握客流与调配运力,对于春运来说是个伪命题,这么多年的春运,客流的流向与流量是有依据可循的,都集中在除夕之前以及初五之后的各十天左右时间,即便有变化也是甚微的。那么,调整运力最大的难题并不在掌握客流,而是在铁路方面能否把服务所需要的资源能够最大化的提供。 显然问题就来了,把所有的资源投入到春运中,既要考虑效率,更要考虑到效益。铁路运营中动车、高铁逐步成为主导,速度快、周期短、票价高,远比绿皮车赚钱,毫无疑问,这里面有一个营利选择的问题,对于旅客既要考虑能够回家,也要考虑性价比与经济能力匹配的实惠回家,而对铁路来说,优先让旅客坐动车回家,更能现实春运效益的最大化。与以往20天预售期相比,真正变化的不是时间,而是加开班次由同步变成异步,即先预售正常班次,再售加开班次。这意味着更大的主动权在铁路手中,旅客则少了相应的选择权,而60天的预售期又将“一票难求”最大限度发酵,倒逼优先车次上座率提高。可见,所谓有充裕时间调配运力不过是幌子。 60天预售期是铁路一家的算计,忽视了铁路提供公共产品的应有社会属性,对旅客消费选择权与便利形成侵害。应该来说,铁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动车、高铁是取代而非淘汰普通列车,普通列车作为运力储备的意义是存在的,在春运中应当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这其中除了人员、路线的影响之外,效益不能成为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