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铁路局近日将一处旧储备场改造为火车头展示区,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区域,10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的火车头依次停放,场面宏大。 “这儿更像是一间露天教室,逛上一圈就对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机车有了全面了解。”24岁的太原市民张晓冒着严寒,站在一列黑色的“建设号”蒸汽机车前说,看见它就想起火车行驶时的样子。 太原铁路局太原机务段(北区)太北项目组主任郑向栋说,展区几乎涵盖了中国铁路发展历史中各个时期的代表机车。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蒸汽机车、到“北京”“东风4”“东风7”型内燃机车、再到“韶山1”“韶山3”“韶山4”和“8G”“8K”型电力机车以及俗称“子弹头”的“晋龙号”动车组。 “‘建设号’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自主生产的蒸汽机车。”42岁的郝羽鹏曾经是“建设号”5301号火车的司炉。司炉的任务就是给蒸汽机车不断填煤来保持动力。 “蒸汽机车的动力源是燃煤产生的蒸汽压力,然后带动摇连杆产生牵引力。不过,蒸汽机车牵引力小,火车运行速度还比较慢。”郝羽鹏说,而且用煤做燃料的蒸汽机车驾驶室比较脏、也很热。 到20世纪70年代,蒸汽机车就逐步被内燃机车所取代。郑向栋说,内燃机车使用柴油,作为货车它的运载能力为2500吨,运行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公里。到了80年代,电力机车逐渐成为主力车型,像展区的“韶山1”“韶山3”“韶山4”和“8G”“8K”担当山西煤炭外运的主力牵引。 郑向栋说,太原机务段自上世纪80年代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投入使用以来,电力牵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客货混跑到高速、重载分离,从机车到动车组。机车的操控、动力等性能都有了质的飞跃,机车驾驶室的环境和舒适性也大幅提高。 在郝羽鹏看来,机车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开火车也由“体力活”变成“脑力活”。 记者在展区还发现了一辆俗称“子弹头”的机车,这辆机车曾于2000年至2010年承担太原到运城的客车牵引任务,“退役”后还曾引发一批“火车迷”的寻找。 太原市一位“火车迷”刘宇告诉记者,“第一次见到‘晋龙号’这样流线型的动车就被吸引了。车厢内部的装饰也非常豪华,动车的出现让中国列车一下子从‘慢车时代’进入‘快车时代’。”随着石太高铁(石家庄至太原)等线路开通,山西进入了多拉快跑的高铁时代。 “不仅仅是反映山西铁路的变迁,10种不同历史时期的机车也展示一段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郑向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