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在秦岭之中奔驰,车厢内的孕妇却突然肚子疼。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该怎么办?1月15日上午,在外务工搭乘火车回家的一孕妇就遇到这种境况。让人感到温馨的是,她所乘坐的列车乘务员齐心协力提供帮助。列车长请示上级后,列车一路绿灯提前抵达前方最大的站点广元站,最终该孕妇安全到站,并被等候在车站的医护人员接走。(1月16日《华西都市报》) 由于我国铁路系统不配备专职的医护人员,当旅客在车上生病时,只能临时广播寻找医生,或请前方车站提供帮助,类似的事件近年来已发生多起。此次也是如此,孕妇突然肚子疼后,列车广播室就开始不停地找医生,虽然没有找到,但铁路系统没有含糊,一路上演了跨越两省的爱心接力,取消中途站点停车并加速运行,为孕妇赢得了治疗时间。 这种爱心接力在带给人们感动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许多思考。为了孕妇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不仅铁路的计划被打乱,而且其他旅客也受到影响。一列车数千人都随着列车一路狂奔到广元,很多人因此无法在自己的站点上下车。 虽然生命与健康不能用得失权衡,救人也只能争分夺秒,但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既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治疗,又不打乱铁路运行秩序?这是个值得检讨的问题。毕竟列车加速运行和取消停车不能成为常态,而旅客突发疾病时,不能总指望列车广播室能找到好心的医生。 列车是一个与社会相对隔离的空间,处于社会保障体系难以顾及的区域,且运行时间比其他交通工具要长许多。因此,列车有必要保持一定的自我保障能力。事实上,正是基于列车的特殊性,一直以来我国列车的保障都自成体系,比如列车上都配有乘警、厨师等多种保障人员,在治安和饮食起居等方面,列车的自我保障十分完备。偏偏在医疗保障上,却一直是一块短板,有的列车上有简易药箱,有的连药箱也没有,更别谈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了。 然而,列车上空间狭窄、人员众多、空气和环境不好,饮食和饮水卫生都比较差,且坐车很辛苦,休息环境又不好,容易诱发疾病,医疗需求十分巨大。可以认为,动辄数千人历时几天的旅行过程中,或许不会发生需要乘警出面的治安问题,但总有人程度不同地需要治疗甚至急救,医护人员在列车上存在的价值不亚于乘警,因此不能靠“广播找医生”来保障旅客的健康安全,正如不能靠“广播找警察”来维持列车的治安一样。 因此,有必要将医疗保障加入到列车的自我保障体系,最好所有长途列车上都能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建设服务型社会,落实以人为本,需要公共服务的触角伸及每一个角落,舒适和安全的出行离不开基本的医疗保障,多年来列车上的缺医少药现象,是时候该做些改变了。罗志华(医生) 作者: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