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改芳正在为乘客倒水。 张怡 摄 中新网太原1月17日电 题:山西“绿皮”列车员30年如一日亲历“春运之变” 作者 张怡 从太原开往永济4626的列车上,49岁的文改芳,穿行在车厢间正为乘客倒水。从早到晚,她的地点就是在“绿皮”火车上,负责第13号车厢。17日,记者见到了来自山西太原铁路客运段上的列车员文改芳,她一干就是30年。 走进车厢,座位上挤满了乘客,有的摩肩接踵地站着,把走廊堵得严严实实,文改芳一边组织有序地开车门,一边说着,“每次开门时,站台上挤满了人,黑压压一片。”“这趟是绿皮车,平时每个车厢仅有100多人,到春运期间,人数倍增近200多人,超员百分之百。”文改芳称。 火车伴随中国人春运开始,据介绍,春运期间,太原铁路局预计旅客发送量约650万人,同比增长8.8%,日均发送旅客16.25万人;其中直通旅客发送量约230万人,管内旅客发送量约420万人。预计节前高峰日发送旅客18万人,节后高峰日发送旅客20万人。 “绿皮车”因外表墨绿色而得名,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担当了主要角色,然而在不发达地区,“绿皮车”因票价低廉,被农民工、学生流视为出行首选。 据了解,随着铁路的发展,逐渐由速度更高、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客车、动车、高铁替代。 文改芳从19岁起跟随太原永济4626列车,30年的乘务生涯,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绿皮车。“我的工作繁杂琐碎,记得有一次,一名乘客的衣服掉了扣子,心想出门在外都是亲人,举手之劳就帮助乘客把扣子缝在了衣服上。”文改芳除了开门组织旅客上车外,更重要的工作是帮扶旅客,照顾儿童、年长老人、残疾人等重点旅客。 陈旧的绿皮车木头坐席、用电风扇降温、靠燃煤烧水取暖,车厢内嘈杂的声音、混杂的气味、冬冷夏热。”文改芳称,“那时条件简陋,乘客的要求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陈旧的设施已无法满足乘客的要求,现在感觉干活越来越小心了,说话语气都得注意。” 在太原永济4626列车上了解到,文改芳过年也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铁路部门,像文改芳一样尽职尽责的人,为铁路发展做出贡献、为旅客出行带来方便的职工还有很多。换型的绿皮车满载着乘客的记忆,同时记录着铁路工作人员的青春。(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