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在火车上卖WiFi,网友:变土豪新路径。近日,一位19岁男孩回家途中在火车上卖WiFi,将车厢变成网吧,半小时赚取500元的话题蹿红微博。对此,记者采访了铁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称,此类情况违反规定,列车工作人员会依据铁路相关规定,劝阻、制止商贩登车叫卖,对不听劝阻的将通过铁路公安部门进行处理。记者致电铁道研究院,工作人员则未对火车上卖Wi-Fi表达看法,只告诉记者,火车上短期不可能建WiFi。(1月23日《南方都市报》) 说实话,对19岁男孩火车上卖WiFi的做法,我一点都不佩服。理由有三:其一,技术上很简单。只要利用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台无线路由器设备,借助无线网卡架设一片WiFi无线上网区域就行了。略有网络常识者都能做到;其二,创意上也乏善可陈。现如今是网络时代,旅途漫漫、无心睡眠,很多火车乘客都有上网需求。这事儿恐怕地球人都知道;其三,这门生意不具备可持续性。铁路部门明确规定,商贩不得登车叫卖,对不听劝阻的将通过铁路公安部门进行处理。偶尔为之尚可,成功不可复制。铁路部门已经对此引起警惕,谁再“瞎搞”或许就要“吃不了兜着走”。 然而,上述三条理由,也恰恰是男孩的难能可贵之处。其一,技术如此简单,他人为啥不做?是没有想到,还是不屑于做或没有勇气做?其二,创意并不独特,何以大受欢迎?不少网友表示,虽然收费高,但火车上就一家,多贵也得买。商业行为的精髓在于顺应市场需求,而不单单是技术领先、创意刁钻。很显然,男孩的市场找得非常精准;其三,技术很简单、乘客很需要的事情,为何铁路部门自己不做,还要禁止别人做?男孩的行为,挣了多少钱或许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暴露了铁路部门的“盲区”—不仅是服务项目的“盲区”,更是服务意识的“盲区”。 现如今,很多地方的公交、地铁都有了公共WiFi的覆盖,一些商家包括宾馆酒楼也将免费WiFi当成了“标配”。我甚至亲眼看到过一家只有7、8八张桌子的小吃店,窗子上也贴着“提供免费WiFi”的广告语。铁老大在这方面咋就落后了呢?我推测,除了服务意识不足之外,说不定还存在利益分配的问题。毕竟网络的事情会涉及到运营商等其他单位,或许会出现“进场费”以及利益分成谈不拢的可能。也许这就是铁道研究院工作人员做出“火车上短期不可能建WiFi”回应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不考虑铁路部门的“规定”,我觉得火车上卖WiFi挺好,赚钱的同时还给其他乘客提供了方便,可谓是双赢。而火车上该不该有WiFi、能不能有WiFi、如何运营,也应当提上铁路部门的议事日程,不能让这样的“服务盲区”无限期存在下去。 文/乔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