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2306网站发布公告称,部分京沪、京广高铁G字头动车组商务、特等、一等座车票将打折,折扣以八折居多,最大折扣为七折。相比年前,二等座首次列入打折范围。总的来看,打折的幅度和范围均较年前有所提高。 长期以来,国内铁路客运任务大、责任重,尤其是在春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备受人们的关注。“铁老大”“垄断地位”使得关于铁路的任何一项改革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关于价格,更是如此。一边是社会责任,一边是运营压力,挤在中间的铁路价格俨然成了一根敏感的神经,难以碰得。 在这样的情况下,拆分后的铁道系统,能否触动这根敏感的价格神经,成为新一轮铁路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方面。作为当前铁路投资主要内容的高速铁路项目,理所当然地成了改革的主要落脚点。而充分尊重市场的规则,以此逐步建立铁路系统的价格规则显得至关重要。 从成本上来看,现在铁路负债近三万亿,投资高铁是主要内容,而高铁的高票价使得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上座率低的现象,无论是对收回成本,还是继续投资,当前的形势都不容乐观。 从去年开始出现的高铁打折现象,其实就是对市场信息的逐步回应。作为近年来的新事物,高铁当前的乘客较为单一,通过各种市场化营销方式培育新顾客,应该是铁路公司的生存自觉。在这种市场化思维下,打折降价,提高对普通人的吸引力,有着比涨价更有效、更亲民的效果,应该受到肯定。在高铁的此次打折中,如能逐渐形成常态的价格浮动机制,让高铁票价像飞机票价一样,不断和市场情况接轨,就能更好地提升乘客对高铁的忠诚度,进而提升高铁的竞争力。 不仅是成本对价格有关联,在当前飞机航运日益平民化的背景下,强力提升服务质量,同成本逻辑一样,是提升价格含金量的必要因素。备受人们争议的普通铁路客运价格之所以常打价格口水战,原因之一就包括服务体验与服务成本的巨大落差。铁路专家称“各种服务成本都已上升,价格长期不变的背后是巨额亏损”,乘客则对“有座无座同价”以及“车厢内环境混乱”吐槽不断,这样各说各的理,双方隔着服务体验与服务成本的巨大心理落差,自然难以达成共识。对于高铁来讲,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去年发生的超长保质期的高铁盒饭发霉事件,速度的提高与质量的不高形成的较大反差,就是鲜活的例子。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提升服务质量,向服务要效益,也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面对市场,涨价绝不是唯一的规则,对于逐步市场化经营的中国铁路也是如此。如何不断去探索高铁价格的市场化道路,以此建立行业价格的市场规则,是拨动价格这一敏感神经的唯一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