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月10日零时起,我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这是今年7月1日调图后,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列车运行图进行的又一次较大调整。此次调图后,甘肃、贵州、青海、内蒙古等西部四省区将首次开行动车组列车。至此,中国高铁的开行范围扩展至国内28个省市区。 中国最近几年的高铁建设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铁大国”。高铁的快速运输,显现出了远远超过普速列车的优势。因此,在高铁通车以后,很多地方的普速列车就停了下来。但是,由于高铁的造价远远高于普速列车,又导致高铁的票价必须“水涨船高”,消费者对此意见一直很大。在舆论的压力之下,铁路部门的票价很难完全按其运行成本来确定,这样一来造成了铁路部门的巨额亏损。 按照有些人的设想,高铁建成以后,不必撤去普速列车,让低收入者可以用较低代价出行,从而为提高高铁票价扫清障碍。但是,普速列车的存在,不仅会妨碍高铁的运行效率,而且用高票价来挡住低收入者乘坐高铁也是不合理的。其实,像高铁这样的交通工具,它既是一种重要的公用事业,也具有网络型垄断性质,因此市场化定价并不完全适用,而是应该明确由政府定价。 目前我国一些由政府定价的行业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这使政府定价模式失去了民众的基本信任。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并不是简单地取消政府定价,而是要对政府定价产品的竞争性环节放开市场定价,对必须由政府定价的环节提高透明度。 在目前的价格改革中,有关方面很重视放开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定价,但对于必须由政府定价环节的改革却尚无明显推进。对于政府定价的产品,政府有责任给经营企业提供补贴,但这种补贴又只能从公共财政中列支,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提高补贴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政府定价产品大多由国企经营,而补贴进入国企后由于缺少监督,常常转化成了企业高管和员工的福利,而民众却体会不到补贴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因此,在价格改革中,必须对一些确实必须由政府定价的产品予以明确,同时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通过这种制度的确立,让民众能够充分地享受到高铁带来的利益,也让企业能够保持持续经营能力。 |